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职场认人识人技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职场认人识人技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圣先贤孔子给我们提供了一套观人的方法,一句话12个字,“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记住了,看人再不会走眼。
孔子的原文是这样说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老夫子的意思是说,看一个人,要看他的行为,分析他的动机,再看他这样做是出自本心吗。这样去观察一个人,他还有什么隐瞒得了呢?这句话反应了孔子观人的三重境界。
第一、视其所以:看人先看他做了什么
首先是视其所以,就是看人先看他做了些什么,做的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是一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看人不要先去考虑他动机的善恶,而要先看行为本身的价值。因为实际上,有很多的好心办坏事,这种情况似乎可以得到原谅,但恶的行为最终会造成不好的后果,行为者要对后果负责。正如清朝金樱写的楹联讲的“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但是,行为带有隐蔽性与和欺骗性,动机上也存在故意与过失。善的行为可能出于伪装,恶的行为也可能出于过失。所以还要看第二点
第二、观其所由:看他做事的动机
首先,对于恶的行为即便有善的动机,孔子认为也要对结果负责。就像子贡所说的,君子之过如日月之亏,***都看得见。识人就会犯错,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孔子赞扬颜回“不贰过”。其次,在对待善的动机上,孔子划分为三类:真心为善;伪装为善;忍着为善。真心为善不用多说了,伪装为善是就是那些***善人,怀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去做善事。难点在于如何看待“忍着为善”。这就需要看子所说的看人的第三点。
第三、察其所安:观察他人心之所安
最后观察人心之所安,这就是为了解决“忍着为善”的问题。有人做了实实在在的善事,动机也是纯正的,但是却不是自己心甘情愿去做的。比如给受灾地区捐款,很多企业和人是因为别人捐了,我才捐,是一种跟风和从众,还有一些甚至是迫于舆论的压力,活着把慈善当作一种营销的手段,内心并不一定是乐意的。
小结:
孔子识人术,记住“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12个字,三重境界,看人再不会走眼。孔子用寥寥12个字告诉我们如何从行为、动机,以及所乐之事三个递进层次去观察一个人。言简意赅,意义深刻,对我们今天观人识人依然具有借鉴意义。真乃孔圣人也。
知人是与人打交道的依据,也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孔子认为,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理社会和国家,都不能不知人,知人虽然很难,但并不是没有办法。在这里,孔子便教给我们一套了解他人、认识他人的科学方法。孔子的这套方法,可以概括为“视”“观”“察”识人三部曲,具体说来,就是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观察他做事的内在心理,最后确认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经此三步,就能对一个人做出较为彻底的认识和全面了解,使他在你面前无处遁形。
每个人的行为都不相同如果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应先看他的行为表现。这种方式只是从表面上知人识人,所以还应更进一步才行。视其所以,看他的目的是什么?这才是“视其所以”的本质。有的人有学问,不一定有才能;有的人有才能,不一定有品德,有学问;又有才能又有品德的人是第一流的人,这种人才不多。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而脾气却大。有的人有学问,往往会有脾气,就要对他容忍,用他的长处,也就是他的学问。孔子观察人,谈原则,视其所以。
所谓“观其所由”,是指观察一个人行事的动机和方法。所谓刀笔之吏,弄其文墨,从政的人都要了解这一点。公事办久了,从政久了,法律熟了,专门在笔杆子上做功夫,那就害死人。杀死人比刀都厉害。所以讲到这里要视其所以,看他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及整个行动的经过。若是真心为善,就不会伪装,只是为了行善而没有别的目的。但若是***意行善,则是沽名钓誉之徒。这种方法是从较为长远的角度了解对方,要比前一步深入许多。
第三步是“察其所安”,要求我们要深入了解对方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学问最难的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
孔子识人法,是对一个人从外看到内做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考察。首先言语是最表面的东西,最不靠谱,就连日常的行为也只是初步判断的标准而已。然后了解到他人做事时的动机,已经能够较为准确地认识他人。如果能认准其价值观和志趣,当算是真正知人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职场认人识人技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职场认人识人技巧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reeconferencesource.com/post/66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