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幼儿教育个人职业规划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幼儿教育个人职业规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生活老师,以自己的理解的话大概有以下几点:
1、要有爱心,要真心爱护每一个幼儿,幼儿园的孩子的年龄小,他们有独特的成长特点。爱幼儿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我们付出爱,就会得到爱。
2、要有责任心,生活老师要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特别是幼儿用餐和午睡时,因为孩子年龄小,要协助老师做好安全管理以防出现事故。
3、要不断学习,我们生活老师,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做好自己的生活方面的事情,而忽略本身的学习,我们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言传身教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老师的工作是反复性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我们结合生活上的小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抚平孩子的缺点。要让孩子把自己当成亲人,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爱是基础,有爱才会细心呵护,幼儿园保教并重,保育在前面,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然后,当然就是不断提升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了,这个不难,只要爱孩子,自然就有心学习和积累。不喜欢孩子的人,还是不要选择当幼师。
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以为要具备以下特点:一:必须经过专业的幼儿教育的培训;二:要有颗童心;三:要有一个拿幼儿始终看做为自己孩子的心;四:要有耐心和认真工作的态度。特别是第三条是一个好的幼儿教师的必备条件。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所作的《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唐代的老师必须同时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并列而行、缺一不可的,只有这三个方面均做到,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而当今中国幼儿园的学校教育,好像只是起到“授业”——传授知识的作用,对于“传道”——传授做人的道理方面,则做得很少。在当今国人眼中,如果幼儿园不“授业”,令孩子们学不到数学、语文方面的知识,那么,这个老师就不是好老师,这个幼儿园就不是好幼儿园。 所以,在孩子情商发育的关键的幼儿阶段,中国的幼儿园老师做不到很好地“传道”,也就令绝大多数把管教孩子的期望寄托于幼儿园老师的父母们大失所望。
优秀的生活教师需要做到:
1、热爱孩子 忠诚幼教
喜欢孩子,有正确的儿童观。对幼教有正确的认识,明晰保教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2、爱岗敬业 技能娴熟
干一行爱一行,踏实敬业、热爱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工作细致有耐心;眼明手快、思路敏捷,工作认真有成效。
3、和蔼亲切 温暖幼儿
笑脸守住童真,善于把自己变成幼儿的大朋友,良好沟通,温暖幼儿。
4、通情达理 沟通家长
细致观察、倾心孩子,用心沟通,真实客观反映幼儿在园表现,用真情呵护幼儿、服务家长。
5、分工合作 服务课堂
首先恭喜你通过层层选拔,顺利上岸。在入职起初你就考虑的自己的职业规划,说明你是一个有理想,有实施的人,这里一个教育界的老哥,给你一个大大的赞👍🏻👍🏻👍🏻👍🏻下面我有几个建议,你看看有没有帮助。
第一,在业务方面下功夫,课堂教学能力的锻炼无止境。现在各类评比活动非常多。我来简单罗列罗列。每一学期都有教育局教学设计,说课,教学论文,优质课比赛,期末区里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还有省教育***平台,国家平台上的还有很多展示评比活动:一师一优课,微课大赛等等。这些活动你都应该积极参加,不要怕别人笑话,锻炼多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以后获奖就越多。这样学校更高层次的评比,提升机会,自然就会给你的。
第二,如果教学基本功扎实,教育局教研室每一年都会选拔教师代表区县到市里比赛。你也可以[_a***_]课题,或参加别人的课题。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带领一帮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研究某个课题。经验丰富了,上升到了理论阶段就可以出版自己的专著了,成为一个教育大咖。如果获奖够多,职称对你来说就是走过场。现在职称对于中心小学教师没有限制的,最高可以评到正高级,教授级别。我们学校有的30几岁就是高级教师了,有的50多还是一级教师,差别很大。
第三,最好带班主任,那提升自己机会就更多了。学校有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你的班级如果出众,学校领导,家长自然而然对你赏识有加。只要你肯干,多参加学校的活动,多跟领导接触,他们会考虑吸收你为学校中层领导培养对象的。你可以做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等等工作,以后就是副校长,校长。还可以参加教育局的抽调进教育局,或参加教育局的抽调考试,直接进教育局。
这些看上去挺远的,其实我觉得对于你来说非常简单可行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幼儿教育个人职业规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幼儿教育个人职业规划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reeconferencesource.com/post/61700.html